湖大政教85级校友团聚 观“遍地英雄-平安红色文献展”

2025年10月7日清晨9时,中秋与国庆双节同庆的江城武汉,阳光灿烂、晴空万里,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。湖北大学政教85级五十余名校友,怀着对四十年同窗情谊的珍视与对红色历史的崇敬,在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之杨教授的带领下,走进“遍地英雄—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平安红色文献展”,以一场特殊的红色参观活动,为入学四十周年同学聚会写下厚重注脚。

展厅门前:红色话题预热,乡音拉近距离

刚抵达武汉市和平大道维也纳国际酒店一楼展厅,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《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——湖北军民抗战历史回顾》的讲座宣传海报,便成了校友们的“第一关注点”。“之前在网上刷到过展览报道,安频老师花三十年收集文物的故事特别打动人!”一位校友翻出手机里保存的报道链接,和身旁同窗热络分享。

刘之杨教授见状,顺势打开话匣子:“我老家监利市周老嘴镇,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,当年贺龙元帅在那儿带着乡亲们闹革命,和咱们今天要观赏的展品,都是湖北革命史、特别是湖北抗战史的重要印记。”熟悉的乡音搭配鲜活的红色往事,瞬间让五十余人的队伍热闹起来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着对展览的期待,参观氛围提前升温。

“英名万古传”:诗词映英烈,文物诉忠诚

步入“英名万古传”展区,柳直荀烈士的遗物陈列柜前很快聚满了人。泛黄的革命手稿、磨损的日常用品,静静诉说着这位先烈34岁为革命献身的壮烈一生。“毛主席在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里写‘我失骄杨君失柳’,这里的‘柳’就是柳直荀同志,他用生命守住了对党的忠诚。”刘之杨教授的讲解,让校友们望着展品的眼神多了几分崇敬。

不远处,武汉市原市长刘惠农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创作的诗词展板前,同样吸引着众人驻足。“时隔三十年再读这些句子,老一辈的家国情怀还是能直戳人心。”校友们轻声念着诗词,不时用手机拍下内容,想把这份感动分享给家人。两次到访展馆的方文欧副局长,此刻正贴着展柜玻璃细细端详:“这些不是普通旧物,是无数先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,安频老师能把它们收集起来,这份红色心意太珍贵了!”

“保卫大武汉”:铁轨载记忆,讲解忆烽烟

“大家看这截汉阳钢铁厂的铁轨,还有‘汉阳造’步枪,都是1938年武汉会战的‘老伙计’!”在“保卫大武汉”展区,校友武汉二初陈红英主任主动当起“临时解说员”,手指着锈迹斑斑的展品,向同窗们还原当年的历史场景,“那时候咱们装备不如日军,但军民一条心‘苦撑着扛’,硬是在武汉守了好几个月,打破了日寇速战速决、灭亡中国的邪恶念头。”

五十余人的队伍有序围在展区周围,听得格外认真。有人凑近展柜观察“汉阳造”步枪上的纹路,有人轻声交流从父辈口中听过的武汉会战故事,偶尔还会因某个历史细节展开热烈讨论。湖北大学历史学者王皓感慨:“每道锈迹都是一段烽火岁月的印记,这样的实物展览,比书本更能让人摸到历史的分量,也更懂‘英雄之城’这四个字的深意。”

“浴血光影”与“长城回响”:光影勾青春,歌声连古今

“这张《赵一曼》海报,和我小时候在村口看的露天电影一模一样!”在“浴血光影”展区,一张张红色电影海报勾起了校友们的集体青春回忆。从《血战台儿庄》到《地道战》,大家围在展板前,你一言我一语聊起年少时搬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的趣事,笑声里满是对青春的怀念。王皓主任笑着说:“这种图文搭配讲述抗战故事的方式真好,勋章、纪念章这些展品都带着温度,能让年轻人也明白那段历史多不容易。”

展览尾声,“长城回响”展区的老式留声机里,飘出著名音乐家周小燕首唱的《长城谣》。“万里长城万里长,长城外面是故乡……”熟悉的旋律响起,校友们不自觉地跟着轻唱,有的还轻轻打着节拍,红色旋律在展厅里缓缓流淌。当听说1937年20岁的周小燕在武汉街头募捐时首唱此曲、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再登长城演唱、2025年武汉四代弟子接力传唱的故事后,一位校友动情地说:“八十年过去了,歌还在唱,英雄精神也一直都在。”

参观尾声:合影留纪念,真情诉传承

走出展厅时,阳光依旧灿烂,透过玻璃洒在五十余人的队伍上,暖意融融。校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,纷纷拿出手机相互拍照、合影留念——有人拉着同窗在“英名万古传”展区前定格,有人围着“保卫大武汉”的展品集体合影,还有人特意找到展览主题背景板,让同行校友帮忙记录下这趟红色之旅的难忘瞬间,快门声、欢笑声此起彼伏,热闹非凡。

大家一边拍照,一边不住地称赞展览承办人安频先生:“安频先生花三十年收集这些文物,太有情怀了!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,能做的课题太多了,比如湖北抗战精神研究、民间抗战文物整理,都值得深入挖掘。”

听到校友们的称赞,安频先生也动情地走到人群中,分享起自己的心里话:“为了收集这些展品,我跑遍了监利及周边的乡村,有时候为了一件老物件,要反复上门和村民沟通,说服他们把文物拿出来交流,然后妥善保管;我从不打牌、不抽烟、不上歌舞厅,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写作和收藏上,身边有人不理解,但我觉得值。看到大家今天这么认可这个展览,这么愿意了解这段历史,我所有的辛苦都没白费,太不容易了!”

他还紧紧握住几位校友的手,真诚地说:“感谢大家专程来参观,红色文化需要一代代人传承,你们都是政治教育科班出身,更懂这份责任。希望未来咱们能一起努力,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抗战故事,让英雄精神永远流传!”

这场跨越四十年的同窗重逢,因红色文化的滋养而更显厚重;这场恰逢双节的红色参观,也让政教人对“传承”有了更深的理解——铭记历史不是停在过去,而是带着英雄精神,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踏实前行,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光彩。